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和住建部
——新型城镇化建设唱响新时代田园牧歌
新闻背景: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诗意的语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描绘了一幅美丽画卷。如何把蓝图变为现实,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智慧。
截至2018年,贵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7.5%,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从2015年相差14.09个百分点降低到2018年的12个百分点左右,差距进一步缩小。这对于贵州这样一个囿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制约的省份来说实属不易。
近年来,以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引领,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带动,以全省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平台,我省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澎湃动力。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方向,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征、具有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这个桃花源,就是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高尚之境,就是城市发展与自然山水的共融共生。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新型城镇化确定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了实现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想,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将“地无三尺平”的劣势变为优势,积极申报并获国家批准设立“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既开展整省示范、又有国家试点的省份。
突破与创新兼具,繁华与诗意兼得,城市与乡村融和发展,黔中大地铺陈出一幅城乡携手前行、共创美好生活的动人画卷。
以点带面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
从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月亮湖,到省级示范小城镇马场镇富贵安康社区,从全国特色小城镇高峰镇VR小镇,到国内唯一的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富士康,穿行于贵安新区城乡村落,犹如在精雕工笔与挥洒泼墨的田园画卷之间转换,让人们浑然不觉自然在哪里开始,喧嚣在哪里终了。
贵安新区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符号性成果。2018年12月27日,全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暨小城镇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此举行。本次活动由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办,贵安新区管委会承办,旨在加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交流学习,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互促共进。
冬日的月亮湖公园,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温润而典雅。
在这幅美丽画卷下,其实暗藏“玄机”。
顺着讲解员的引导,脚下一块普通地砖引起了观摩团注意。“我们脚踩的是会呼吸的泥土和有着86项专利的生态砖,它能有效提高雨水渗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作为城市中央公园,月亮湖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是贵安新区践行绿色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为新区群众提供了良好居住环境。
沿着水墨画前行,一个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中心映入眼帘。
这是我省第一个以服务科技企业为核心职能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富贵安康社区,主要服务入驻贵安新区的富士康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企业员工及家属。通过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和实施社区制,解决了产业工人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目前已经入住18000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较好诠释。
仅仅600米开外,便是大名鼎鼎的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工人们正在车间生产忙碌着。
园区按照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建造,获得国内绿标认证和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双认证。现有员工16000人,其中3000人为本地职工,有效解决周边村民脱贫,成为就地就业城镇化的典范。
走进北斗湾小镇,处处白墙朱瓦、木窗翘檐。“我们社区配套设施十分完善,在家就能喝到直饮水,还有无线网络和集中供暖。”居民韩云伍对生活图景的描述,折射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度。
作为贵安新区建设的14个新型安置社区之一,北斗湾小镇搬迁涵盖麻郎、狗场、桥头三个贫困村群众,实践了产城互动和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就地实现城镇化的具体实例。
“产城景一体、山水田融合、村社园统筹、文教卫配套”。自2015年11月以来,贵安新区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通过深入探索“大扶贫+城镇化”“大数据+城镇化”“大生态+城镇化”的全域“城镇化+”推进手段,统筹“城市—小城镇—农村”三位一体空间布局,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试点成效明显。
“这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缩影,充分展现了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活力和魅力。”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宋晓路对于观摩的小城镇建设予以充分肯定。
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面铺开。我省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乡村振兴三大战略协同发展。据了解,自2014年开展国家试点以来,我省三批共11个县(市、区)列入试点名单。示范区同时叠加了多项试点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以点带面,释放出明显带动效应。例如,安顺的户籍制度改革“1+12”、都匀的差别化落户激励政策、盘州的农村“三变”改革、湄潭的“四好农村”乡村振兴经验……这些试点地区改革亮点纷呈,集中展现了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完美蝶变,其经验做法得到国家肯定。
城乡统筹构筑高质量发展格局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7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每年平均提高1.92个百分点,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增速居全国省区前列;“十三五”前三年增加城镇人口235万人左右,平均每年新增78.2万人……自实施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以来,我省强化打造城市、城镇、乡村三级城镇化平台,为贵州这一方水土奠定了周道如砥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城乡、地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一念起,万水千山。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贵州设立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2016年全省城市工作大会,我省便把“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这是视野恢宏又细节饱满的统筹设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贵州探索,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完善政策体系,是这篇文章的序曲——
我省以城市工作大会召开为契机,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编制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贵州省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盯紧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的目标,分解年度任务,有序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城镇化集中安置,构成了我省城镇化的新动力,仅2017年、2018年两年进城安置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占我省新增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51.49%。
城镇化质量大幅提高。2018年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39.2%左右,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进城人口的社会融入性增强。
城镇化布局逐渐优化。黔中城市群城镇人口突破1000万,贵阳市中心城区人口接近330万,遵义市中心城区达到160万,六盘水、毕节、安顺等中心城市越过50万人关口,其他中心城市即将迈入中等城市,涌现出盘州、兴仁、黔西、瓮安等一批新兴小城市。“山水城市、特色小镇、和谐社区、美丽乡村、多彩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
新型城镇化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实现了“两个全覆盖”。
“城在画中、乡在景中,城乡交融、城乡共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的深入实施,贵州城乡协调发展的“山地经”也将融入亿万人民的“中国梦”。2019年,我省将依托国家综合试点平台,遴选1到2个县(市、区),汇聚省、市、县三级资源,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政策支持集中倾斜,持续三年稳定投入,倾尽全力打造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标杆和城乡建设的样板。确保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增长1.5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60万人左右。
城美村靓绘就小城镇美丽画卷
行在山水间,一个个富有活力的小城镇,犹如次第展开的城乡美丽新图景,让贵州山水“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也让“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优先、文化传承”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迈得更坚实。
为积极探索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我省以100个示范小城镇为抓手,引领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提质升级。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顶层设计、狠抓项目建设、强化以会促建、推动改革发展等做法,全省小城镇建设在镇村联动、小康创建、整县推进、特色培育、绿色发展、文化彰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
据介绍,全省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民生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了一大批“8+X”项目,建成427个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29个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城镇功能逐步配套,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百姓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赴我省实地检查部分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专家组对我省特色小城镇建设给予高度评价。部分特色小城镇开始走向全国,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路上的靓丽风景。
201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质量强省战略部署,按照第七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精神及省领导讲话要求,我省将继续加快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范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大整县推进建设力度,推动全省小城镇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确保到2020年实现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在贵州,奏响协调发展的乐章已经深入人心。如今,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加快推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征程,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多为生态“留白”,多给自然“种绿”,多让文化“传承”,把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来源:贵州日报
您正在向检测专家团队咨询问题